在苏联历史的进程中,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官僚特权体系,这种体系深深植根于斯大林时期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结构。这一体系不仅仅体现在对物质待遇的优待上,更涉及到一系列与干部管理相关的政策,如斯大林对领导层的任命方式、长期的任职制、高级干部的安全保障、以及针对干部的保密措施等。
在这一体系中,官僚特权阶层与斯大林形成了互相依赖的关系。官僚们成为斯大林政治权力的坚定支持者,而斯大林则为他们的特权地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,确保他们在政治和社会中处于一种优越的地位。尽管赫鲁晓夫时期,对一些特权阶层的特权待遇进行了部分削减,但这些核心特权结构并没发生根本性改变。而勃列日涅夫时期,赫鲁晓夫为制衡特权而实行的干部轮换制被废除,这使得领导层的特权地位得到逐步加强,甚至会出现了干部任命与终身制的新变化。到了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,特权阶层的贪婪与腐化问题愈加严重,他们通过利用权力和人际关系迅速积累了大量财富,最终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。
苏联成立之初,虽然曾提出要“消除俄罗斯帝国时代的腐败和特权制度”,但这一承诺未能实现。反而,在某一些程度上,这样一些问题不仅未被消除,反而比之前更严重,形成了一个比旧有体系更为坚固的特权结构。斯大林创建的“官阶等级名录制”,也被称作“在册权贵”制度,正是这一体系的核心。
这一“权贵名录”制度与斯大林时期的政治格局以及权力的高度集中有着密切的联系。作为斯大林时代的一大特色,这套体系具有鲜明的特征。仅凭几个基本内容就能看出苏联高层领导的腐化程度,他们的生活几乎所有方面都享受着来自权力的特殊照顾和资源。高级官员们过着超越普通民众的奢华生活,这一点在当时是显而易见的。比如,有一张照片显示,斯大林与苏联高级官员们正在接收一辆全新的豪华轿车,车牌上的俄文字样“проба”,意为“试样品”。对于普通苏联家庭来说,拥有这样一辆车几乎是不可想象的。然而,对这些拥有权势的高层官员来说,这辆车只是他们庞大车队中的一部分,他们若真喜欢某款车型,就会去掉车牌上的“试样品”字样。
另一幅图展示了苏联的一家商场,这里矗立着“Торгсин”字样的标牌,翻译过来就是“全联盟对外贸易协会”。这是一家特殊的商店,专门为外国访客以及持有外汇的苏联民众提供奢侈商品。这个商店自1932年至1933年间因高官们将其作为外汇交换的场所而臭名昭著。商品的价值远高于市场价,导致许多普通苏联民众根本没办法进入。这里出售的商品从高档皮草到精美的蛋糕和糖果,应有尽有,但普通市民根本没办法享受这种购物特权。著名历史学者帕维尔·菲列罗夫斯基曾提到,许多人不得不拿着家中的金银首饰换取这些商店中的生活必需品,因为普通商店里基本上没有货物可买,甚至连面包都日渐紧张,生活必需品的获取变得异常困难。
再看另一张照片,背景是“1号军事人员及商品分配中心”的标志。这张照片左侧的一名女性抱着婴儿,似乎是某位军人的家属。排队的这些衣衫褴褛的士兵,正坚守在保卫苏联的前线,却只能依赖这些分配中心为他们提供稀缺的日用品和食物。在这种条件下,他们只能勉强维持自己的基本生计。尽管如此,图中有两名士兵在排队时依然带着微笑,展现出即使生活困苦,他们依然保持乐观的态度。这些形象反映了苏联普通人民的艰苦生活和无奈的现实。
从这些画面中能够正常的看到,苏联的“在册权贵”阶层其实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圈层。对这些精英来说,苏联是一个自豪的伟大国家,因为他们始终享有各种特权,而普通工人、农民甚至商人却无法享有这些待遇。对这些“在册权贵”而言,他们的世界与普通民众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,他们的生活中没有排队,享有一切资源和特权,几乎与普通人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层次。
回想苏联成立初期,他们曾高喊过“消除俄罗斯帝国时代的腐败和特权”的口号,但事实上,苏联并未建立起一个清明的政治环境。相反,腐败和特权问题在苏联根深蒂固,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系统性腐败。斯大林利用这一体系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,将其作为官僚体制的重要支柱。虽然偶尔会进行一些反腐斗争,但这些举措更多的是象征性的,以平息人民的不满,未能根本改变腐败的本质。将苏联的官僚体系与传统的皇家特权制度相比,我们大家可以看到,这一制度将统治者与普通民众隔离开来,这也间接导致了苏联最终的瓦解。